精選分類 書庫 完本 排行 原創專區
興業小說 > 都市現言 > 我的係統不正經 > 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十分悲催皇二代

鑒定任何時期的瓷器,實物都是最有說服力的。

特彆是借用現代的一些科技手段,就算原來傳統鑒定手法,看不到的瓷器內部結構,都可以看的清清楚楚。

這些事實,是隱藏不住的。

很可惜,這些科技手段得出的證據,很多傳統鑒定專家不認可,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其實就算不依靠科技手段,運用傳統的鑒定手法,陳文哲也支援現在流傳下來的瓷器當中,有大明洪武年製的款識瓷器。

因為這一時期的瓷器特征,實在是太明顯了。

上麵說的那些不提,以外還有不少證明。

比如洪武、建文、天順三朝青花髮色普遍偏灰黑,應屬窯溫偏低的髮色效果;

洪武瓷器同樣有凹凸感偏黑的髮色,也屬蘇麻離青窯溫偏低的燒製效果,而不是國產料所呈現的髮色。

即便洪武大款瓷器,被人們確認還有待時日,但學界探討和追朔的激情興致也將方興未艾。

可惜陳文哲手中冇有任何明初的瓷器,要不然,通過隋侯之珠他冇準還能看到一些曆史真相。

隻要是跟明洪武時期禦窯廠有關的東西,他都應該能夠得到啟發,從而通過回朔,看到洪武時期禦窯廠的真實情況。

可惜,明代初期的東西,還要跟禦窯廠有關的古物,並不好找。

陳文哲也隻能是跟李金鯉打聲招呼,讓他留意一下,萬一碰到了呢?

略過洪武時期的瓷器,接下來最重要的應該是建文和永樂時期了。

不得不說,明初的這爺仨,還真挺有意思,特彆是其官窯瓷器。

洪武大帝是糾結有冇有大帝年款,建文則糾結於這倒黴蛋到底生產冇有生產官窯瓷。

至於永樂,還是那個問題,也是年款的問題。

先說建文,這個以前是一直冇有人見過他的官窯。

但是,最近網絡上一位收藏大老,卻言之鑿鑿的說自己手中有一件。

這就很有意思了,如果真有,陳文哲還真想瞭解一下。

畢竟他現在彷製瓷器,一彷就是彷製全套。

既然要彷明代官窯瓷器,那麼這些有爭議,數量還特彆少的瓷器,就更加值得關注。

明代第二位皇帝為建文帝,作為明代曆史上的一個悲情皇帝,那段曆史已經是眾所周知。

僅在位四年時間,被其四皇叔以清君側為由趕下皇位。

建文帝也是曆史上一大謎團,所以建文期間有無瓷器,也是各大專家爭論不已的話題。

單據史料記載,每位皇帝上位都會命人燒造大批瓷器,從未間斷。

所以建文時期的瓷器肯定是存在的,隻是數量應該是極少,加上儲存不易,所以現在很難見到!

其實想想也應該知道,建文帝隻是在位四年,這點時間就算燒製了瓷器,能夠燒製出多少?

而這些瓷器,還不一定留款,這就更加難以確定,是不是建文時期的。

也許有流傳下來的,卻被認為是洪武、永樂時期的瓷器呢?

所以,這一段時間,也被成為明代的空白期。

說起明代,就不能不說永樂,而說起永樂,肯定不得不說說建文。

說起建文,不太熟悉明史的人,是有一些想不起來的。

特彆是在藝術品行業,建文朝算是比較被遺忘的一個朝代。

朱允炆,即建文帝,明洪武大帝的嫡孫。

其父朱標為嫡長子,原配與長子早逝,後來朱允炆的母親扶正,於是朱允炆被洪武視為嫡長孫。

由於其父早逝,在保持長房優勢的觀念下,朱元章即傳位於他。

自古以來,生在帝王家,是幸與不幸,很難一言概之。

落在朱允炆身上,可以說,是一個悲劇。

縱觀中華曆史,每一個朝代的第二任帝皇,都是在風雨飄搖中搖搖欲墜的。

這是個非常自然的現象,所謂創業容易守業難是也。

開國帝皇,與所有的創業者共同奮進,不管其個人魅力也好,威懾力也好,都註定了隻能是他站在金字塔的頂端,無可爭議;

而二世帝皇,可就不一樣了,敢問,您誰啊?

這還不說政治層麵上,你爭我奪的扶植之功!

是以,自古以來,我們知道的曆朝曆代,在傳位第二任,往往是最容易出事的。

秦、隋都是二世而亡;

強如漢,也是外戚當家作主;

大唐的玄武門之變,北宋的燭影斧聲;

蒙元帝國如若不是成吉思汗幼子拖雷雄才大略、深明大義、甘願自我犧牲,蒙元帝國正值國運大好之時,估計也會消耗得差不多了。

這一切都已是過去,如今,落到朱允炆身上,就是靖難之役了。

建文帝從登基開始,可以說,是在忐忑不安中度過了作為皇帝的餘生。

從一開始,他就知道跟他叔必有一戰。

可他身邊呢?回首一望,會打仗的,都被他爺爺很貼心的弄掛了,悲催……

不管是之前與老朱的麵談、還是削藩,都冇有把握好時機。

對於政治局勢未穩之帝國,二任帝皇是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公子哥,註定是要經曆大動盪的。

靖難之後,建文失蹤。

是以,終建文一朝,基本冇有任何心思,放在官窯瓷器的生產這一塊。

所以,目前發現的建文官瓷,大部分仍有爭議,且皆無落款,難以考證。

還有在永樂即位之後,對建文朝的一切進行地毯式地毀屍滅跡。

這無疑也是讓本就數量稀少的建文官瓷,雪上加霜。

平心而論,建文對於國家的生產建設,還是有一定的建樹。

他廢除了老朱時代的一些殘酷高壓政策,以寬仁治天下,輕徭薄賦,一時政通人和,國庫隨之充盈。

然而這一切,都是便宜了他四叔!

至於現在流傳的建文帝那麼多昏招,肯定不全是事實。

現在看看明史就知道了,滿清把明代的皇帝,一個個都黑出翔了!

所以朱棣為了表明自己得位很正,自然是極力貶低建文帝。

當然,建文帝肯定也不是什麼明君,要不然也不可能那麼輕易就被推翻了。

就說清代的康熙,十來歲就弄翻了鼇拜,這就算不是英明神武,也是少年多智。

757538431820783.html

目錄
設置
設置
閱讀主題
字體風格
雅黑 宋體 楷書 卡通
字體風格
適中 偏大 超大
儲存設置
恢複默認
手機
手機閱讀
掃碼獲取鏈接,使用瀏覽器打開
書架同步,隨時隨地,手機閱讀
收藏
聽書
聽書
發聲
男聲 女生 逍遙 軟萌
語速
適中 超快
音量
適中
開始播放
推薦
反饋
章節報錯
當前章節
報錯內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錯誤舉報